详情

上海儿童剧到底缺了点什么?——儿童剧难道一定是外国的好?(下)

作者:玩库网 来源:玩库网 2019年4月6日 查看(6次)

在上一篇文章中,我们讨论了上海儿童剧的两个不正常现象,平易近人的泡泡秀气球秀不见了。国外来的高大上的儿童剧占据了大部分市场,并且票价高居不下。接下来,我们继续讨论另外两个儿童剧的怪现象。

第三,反映中华文化的儿童剧越来越少。

中国的孩子在中国的土地上,按逻辑应该是中国本土题材的儿童剧占据最大市场份额,可是事实上完全相反。在上海,只有上海市木偶剧团还在出演《孙悟空》之类的中国国粹儿童剧,在其它剧场已经找不到中国文化儿童剧了。只有玩库会偶尔演出《皮影爱名著》这一用皮影的形式展现四大名著故事的儿童剧。

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?原来也是一样,中国传统题材太“土”,国外来的儿童剧多有档次啊?家长和主办单位往往会这么想。难道中国传统文化真的土吗?

最后,无IP,有思想的国产儿童剧基本上找不到土壤。

国产儿童剧,要么傍大IP,要么就是低票价、低成品。有思想的国产儿童剧,如何在上线稿里就告诉家长“我的剧有思想,有创意?”家长在首演看过,又有哪些渠道去告诉别的家长“这个剧虽然是国产的,虽然没名气,可是真的好!”没有!各大票务平台上,剧评功能基本没有,大麦有问答功能,但是仅限于在演出前对客服提问。演出结束以后,剧下架,评价功能一起消失。所以,无IP,无名气的国产好剧完全没有办法提票价,多一些机会演出。就只有降低票价,压缩收益的一个办法才能在市场上露出。

这种现状,让有思想的儿童剧编剧和导演无用武之地,长此以往,好编剧好导演会越来越少,因为中国的市场需要的是洋剧,而不是本土的剧。那么儿童剧的未来在哪里?难道儿童剧市场成了进口市场?

上海儿童剧到底缺了点什么?缺了价值观,缺了评论平台,缺了给大众的指导。儿童剧难道一定是国外的好?



*更多精彩,尽在玩库*